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梁现瑞 朱雪黎 张明海 李欣忆 摄影 郝飞)9月2日下午,由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正式开场。
70年四川成就发布会丨六组数据看新中国成立70年天府巨变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梁现瑞 朱雪黎 张明海 李欣忆 摄影 郝飞)9月2日下午,由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正式开场。
首场以“践行新发展理念 建设经济强省”为主题,聚焦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天府巨变。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亮相首场发布会。
70年四川综合实力之变: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GDP从20亿元到4万亿元
新中国成立70年,是经济社会发展波澜壮阔、硕果累累的70年,是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连续跨越的70年,是人民生活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70年。新中国成立70年,也是四川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70年。
看四川经济总量:70年间实现了从20亿元到4万亿元的历史性跨越。1952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仅有24.6亿元,1973年突破百亿,1991年突破千亿,2007年突破万亿,2018年突破4万亿,达到40678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是1952年的182倍。
2015年四川经济总量跃升至全国第6,此后稳居全国第6位、西部第1位。如今,四川平均一天创造的GDP,超过改革开放初期半年的经济总量。
看四川经济增速:1953—2018年四川经济年均增长8.2%,增速比全国快0.1个百分点,从1975年起已连续44年保持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经济加快发展,1979—2018年年均增长10.2%,增速比1953—1978年年均增速高5个百分点,比全国快0.8个百分点。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年均增长11.1%,曾连续12年(2002—2013年)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
看四川人均GDP:70年来,四川人均GDP不断攀升。
1952年,四川人均GDP仅为53元。2018年,这一数字已达48883元。按不变价计算比1952年增长101倍。
看四川财政实力:1978年,四川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足40亿元。2018年,这一数字达到3911亿元,比1978年增长104倍。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1978年的35.7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9718亿元,增长270倍。
70年四川经济结构之变: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城乡融合日趋协调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能逐步增强。
产业结构持续升级——产业结构,是评判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
70年间,四川产业结构实现了由农业为主到工业和服务业共同主导经济发展的巨大转变。
195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59.2:14.9:25.9,1982年调整为45.5:33.8:20.7,呈现明显的“一二三”特征。1991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3.4:37:29.6,第二产业成为四川经济的支柱产业。
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9:40.8:47.3,服务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0.9:37.7:51.4,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首次突破50%,占据“半壁江山”。
区域结构布局优化——1978年,全省仅有6市GDP超过10亿元。到2018年,全省GDP过千亿元市州已达16个。
其中,成都经济总量达到1.5万亿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第3位。绵阳、德阳、宜宾、南充4市GDP超过2000亿元。
2018年,成都平原经济区经济总量达到25666亿元,是2005年的5.8倍;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竞相发展。
县域经济活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过百亿的县(市、区)由2000年的4个(金牛、锦江、青羊、武侯)增加到118个。
城乡经济融合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四川城镇化水平较低,1982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14.1%。2017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达到50.8%。
2018年末常住人口834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2.3%,比1982年提高38.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相当于平均每年有近百万人由乡村转为城镇人口。
除成都外,绵阳、南充、泸州、宜宾4个市迈入百万人口大城市行列。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良好开局,建成幸福美丽新村6000个以上。
70年四川投资规模之变:投资规模四级跳,“蜀道难”变“蜀道通”
70年来,四川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后劲持续增强。1952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有1.3亿元,1978年增加到22.5亿元。1985年投资规模上百亿元,1998年超千亿元,2009年突破万亿元。
201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065亿元,是1978年的1247倍。
2018年,我省“日平均投资量”为76.9亿元,超过了1984年“全年投资量”。当前,投资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保持接近50%的水平,持续对四川经济稳定增长发挥积极作用。
70年来,四川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交通建设从实现通达到追求速达,从修建普通公路铁路到全面建设高速公路铁路,从陆路交通到陆空水运齐头并进,“蜀道难”变“蜀道通”。2018年末,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238公里,实现了21个市(州)均通达高速公路;成绵乐城际铁路、成渝高铁、西成客专已建成通车,铁路营运里程达到5000公里左右。
现有民用运输机场14个、通用机场4个,天府国际机场将奠定成都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地位。
能源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建成溪洛渡、向家坝、锦屏等10余座大型水电站,白鹤滩、金沙江上游电站等世界级水电站正加快建设,2018年全省水电装机容量7674万千瓦、居全国第一,天然气产量达到370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初步建成国家重要清洁能源基地。
70年四川消费水平之变:居民消费从追求温饱向追求品质转变
70年来,四川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居民购买力大幅提升,新商业模式茁壮成长。
197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61.6亿元,2018年达到18255亿元,是1978年的296倍。
人均消费性支出由1978年的161元增加到2018年的23484元,居民消费从追求温饱和基本生活需要向追求生活品质转变。2018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1.8%、35.2%,比1978年下降27.4和38.4个百分点。
网上零售交易平台从无到有,扫码支付、网购等消费方式更加便捷。2018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达801亿元,相当于197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近13倍。
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0113亿元,迈入旅游“万亿级”产业集群俱乐部。
不断提升的购买力,底气源自越来越鼓的“钱袋子”。居民收入大幅提升,2018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3216元、13331元,均为1978年的90倍以上。
70年四川开放合作之变:对外交流“朋友圈”越来越大,内陆腹地变开放前沿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四川抢抓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对外贸易繁荣发展,开放水平不断提升。1981年全省进出口总额仅约1亿美元,1991年迈上十亿美元台阶,2006年跃上百亿美元台阶。2018年,进出口总额达899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2210倍。
四川以开放促开发,积极吸引利用外资。2018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89.6亿美元,比1985年增加3356倍。
2018年落户四川的世界500强企业达347家,居西部第1位。
对外交流“朋友圈”越来越大,在川设领国家增至17个、居内地第3位,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增至275对。开通国际(地区)航线达114条,双流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2018年开行国际班列2600多列,其中中欧班列(成都)开行量超过1500列、继续保持全国第1。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设立以来,累计新增企业5.3万家、注册资本7600亿元。134家省级及以上开发区纳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泸州港、宜宾港获批国家临时开放口岸。
70年四川社会事业之变: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大力发展,生活更有“获得感”
70年来,四川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教育事业硕果累累,普通高校从1978年末的28所增至126所。专任教师超过8万人,是1950年的100倍。
在校生规模达156.5万人,是1950年的188倍。
科技实力显著增强,2015年被确定为“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2018年R&D经费支出720亿元,发明专利申请5.4万件、授权1.2万件。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2018年全省共有204个公共图书馆、252个博物馆,分别比1952年增加200个、251个;电视综合覆盖率98.8%,比1978年提高60.2个百分点。
医疗卫生事业成绩斐然,2018年末全省医疗卫生机构81539个,是1978年的6倍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床位59.9万张,是1978年的4倍以上。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625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71万,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1%。
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2018年末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543万人,比1994年末增加2254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8636万人
。本文来源:bat365官网登录-www.teddybus.com